本文选自《中国公路》杂志2025年第12期
文|甘肃省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成君堃
甘肃陇南的山水间,总有一些存在超越了物理属性,成为文明的刻度。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宕昌县岷江之畔的邓邓桥,看到的不仅是一座横跨江面的桥梁,更是一条穿越1700余年的历史纽带——它是三国时期金戈铁马的见证者,更是现代交通文明与古代建筑智慧的交汇处。这座以魏将邓艾及其父命名的古桥,用斑驳的石墩与蜿蜒的梁架,在岁月深处勾勒出陇南大地的文化肌理,让每一个驻足者都能在桥影波光中,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与文明的厚度。
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苍茫山水间,邓邓桥宛如一部活的历史书,悠然静卧于岷江之畔,默默承载着岁月的记忆。这座看似寻常的桥梁,实则是陇南交通史与文化史的双重坐标,历经三国烽火、明清烟雨与现代文明的淬炼,依然以坚韧的姿态诉说着跨越千年的传奇。
▲国道212线旁的邓邓桥
展开剩余77%三国烽烟中的战略密码——从军事要塞到文化符号
邓邓桥坐落于宕昌县城东南,沿国道212线前行30公里,便可见其横跨岷江的雄姿。公元263年,魏将邓艾率军伐蜀,面对岷江天险,邓艾麾下将士以血肉之躯缘崖凿道,于花石峡口以岩石为基,搭建起简易的伸臂木梁桥。这种通过层层木梁悬挑延伸跨越江面的独特构造,成为打通入蜀要道的关键。桥名“邓邓”取“邓氏父子”之意,既是对军事谋略的铭记,更是对工程智慧的致敬。如今站在桥畔,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金戈铁马之声。
邓艾大军踏过木桥的轰鸣,曾震彻山谷;蜀军严防死守的呐喊,曾回荡江面。每一块桥梁的基石上,似乎都镌刻着“偷渡阴平”的惊险;每一道梁架的纹理中,仿佛都隐藏着三国鼎立的风云。这座仅23米长、两米宽的桥梁,用最朴素的木石结构,书写了我国军事史上“出奇制胜”的经典案例,也为后世留下了触摸三国历史的活态传承。
岁月长河中的建筑史诗——从木构古桥到现代通途
时光流转,邓邓桥在朝代更迭中历经多次蜕变,成为我国桥梁建筑史的“鲜活记忆”。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宕昌官绅有感于“山路险峻,民行艰难”,募集资金对桥梁进行大规模修葺,在保留古桥形制的基础上,融入明清时期的木构工艺,使桥体更具典雅韵味。1965年,随着交通需求的升级,邓邓桥迎来首次现代化改造,木梁换作钢筋混凝土,桥长调整为22米,稳固性大幅提升,成为当地首座永久性公路桥。2006年,3跨20米、总长72米的空心板梁桥拔地而起;2015年,伴随国道212线升级,桥梁再次拓宽加固,最终形成今日的跨江规模。
▲邓邓桥头的驿亭
这种“修旧如旧,新旧共生”的演变历程,让邓邓桥成为罕见的“桥梁文化交汇点”——三国时期的悬挑力学原理、明清木构的雕花技艺、现代混凝土的结构美学,在同一座桥上融合共生。当行人脚踏现代桥面,目光掠过桥基残留的古老榫卯痕迹时,恰似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建筑美学对话。
地域文化的精神原乡——从民间传说到文化圣殿
在宕昌县百姓心中,邓邓桥早已超越了交通载体的范畴,成为地域文化的精神图腾。在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中,桥身每一道斑驳的裂痕都镌刻着故事——有邓艾“凿山为桥”的豪迈,有戍边将士“望乡垂泪”的柔情,更有百姓“祈愿桥安”的质朴心声。这些故事不仅承载着历史的风云记忆,更融入了宕昌人民对乡土的眷恋与对和平的祈盼,最终化作这片土地文化基因中永恒的部分保留了下来。
▲横卧湍流的邓邓桥
而文人墨客,则为这座古桥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。清代闽中诗人陈如岗曾在一首诗中写道:“束马悬车不易行,崎岖险道出阴平。当年人抗期期诏,此日桥留邓邓名。板屋数家喧虎迹,石崖千尺涌江声。前途听说明朝坦,稳坐篮舆梦不惊。”
这首诗让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生机跃然纸上。这些文字仿佛文化的“年轮”,层层叠叠地烙印在桥体之上,使邓邓桥成为宕昌人文化归属感的核心载体——无论走到何处,只要想起家乡的邓邓桥,便想起了魂牵梦绕的山水、升起了血脉相连的乡愁。
新时代的价值重释——从交通节点到文旅引擎
如今的邓邓桥,在现代化交通网络中依然焕发着活力,正成为陇南文旅融合的新地标。游客们慕名而来,在桥上凭栏远眺,想象三国将士的壮志豪情。待夜幕降临,桥体的灯光与岷江的波光交相辉映,勾勒出一幅“古桥焕新彩,山水入画来”的美丽图景。
邓邓桥的魅力在于它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。从三国时期的军事奇迹,到明清时期的交通要道,再到今日的文旅名片,它用1700余年的光阴证明,真正的文化载体,必定是开放的、生长的、与人民命运紧密相连的。漫步桥上,脚下是现代交通的便利,眼中是历史长河的奔涌,心中是对文明传承的敬畏——这或许就是邓邓桥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。它在跨越天堑的同时,也跨越了时间长河,让每一个时代的奋斗与梦想,都能在这座桥的传奇中激起回响。
发布于:北京市鼎盛配资-炒股资金配资-炒股票配资-配资平台实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